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鸿爪录】央行“双杰”印象

最近我采访了央行副行长易纲,同事叶伟强、王烁、霍侃采访了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文章分别发表在8月《中国改革》“舒立对话”专栏和8月2日《新世纪》周刊(其实我那次采访也有叶伟强参加,他是责任编辑)。想起我的“鸿爪录”多日未更新,特将采访的人物印象摘出,前面一篇是我所写;后一篇为我的同事叶伟强、王烁、霍侃所作,版权归他们。

******
    1995年3月,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春假期间回国,在林毅夫家的一个晚宴上,第一次见到易纲。那年,他37岁,年前刚放弃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终身教职回国,和毅夫一起发起成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那时见到的他就和现在一样,甚至面容亦无太大改变,他诚恳而坦率,谦虚而沉稳,更像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中国学者。比起具有传奇色彩的毅夫,易纲的经历看去也并不很曲折。不过,以我当时有限的识见就能明白,“易纲不易”。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人在美国好学校读书,能拿到经济学博士,继而进入大学终身教职序列,再拿到终身教职,是非常艰难也令人称羡的成功。就是这个易纲,他拿到了又放弃了,回国再开始,何等的决断和志向。以他的从容平和,看似平常,其中必有一番不与人道的人生波澜,波尽而平罢了。

此后,易纲离开教职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先当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后来到货币政策司当司长,最后逐步升至行长助理,再当副行长,去年7月以副行长身份,同时担任了外汇管理局局长。15年来,我们常有交谈,我也常读他的文章,听他的演讲,看到易纲在走一条原来可能并没有设想过的道路,但也感觉,央行官员、后来是央行高官的易纲,还是那个易纲教授。

今年7月,在北京金融街人民银行办公楼9层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围着一个长条桌交谈。人稍多,桌子有点挤,谈话主角易纲自己居然就坐在桌子的一角。

这位52岁的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如今应当是世界金融界瞩目的人物了。不过,他还是平静、平和、平常,学者易纲。

(易纲访谈全文http://magazine.caing.com/2010-07-28/100164713.html)

******
    从中国央行网站看出,五位副行长中,52岁的胡晓炼排在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性副行长。

胡晓炼是央行系统内一路成长起来的官员。1982年,胡晓炼成为有“中国金融界的黄埔军校”之称的“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首批学生。1984年毕业至今,已经在央行工作了26年。前24年,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拾阶而上,先后任政策研究室主任、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和储备管理司司长,2001年3月任外管局副局长,到2005年3月底,升任局长。

2009年7月,胡晓炼卸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一职,成为央行专职副行长,她分管货币政策司和当时正在筹备中的货币政策二司,主管业务涵盖了央行最为核心的业务-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胡晓炼与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颇有渊源。五年前,官方通讯社披露胡晓炼被任命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消息曾这样写,“由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目前正处风口浪尖,此次外管局的人事变动也成为焦点,胡晓炼一上任,即将面对诸多颇为棘手的问题。在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中,分析人士相信,胡晓炼将继续扮演这一系列变化推动者的角色。”

2010年初,人民币汇率改革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尽管汇率机制改革最终将由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决策,一直颇具改革意识的胡晓炼仍将扮演关键角色。

低调而神秘,是胡晓炼留给外界的一致印象,很少出席论坛发表演讲,更少接受媒体采访。但外界对她一直非常关注,因掌管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胡晓炼被华尔街日报评为“2008年全球最值得关注的50位商界女性(Top 50 Women to Watch 2008)”,位居第四。

7月29日上午,刚从外地返京之后,飞赴兰州开央行全国分行长会议之前,胡晓炼接受了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的专访,详细阐述汇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是记者第二次采访胡晓炼。上一次是2006年4月,胡出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一年之后,谈QDII政策改革。时隔四年再度采访,胡晓炼回答依然简洁、精准而坦率,干练依旧,更有许多亲和力。

(胡晓炼访谈全文:http://magazine.caing.com/2010/cwcs411/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