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国库3.23万亿存量盘活,财政紧张局面便可纾解,政府更可设定“今年财政收入零增长”为目标,刺激经济之效可超越“4万亿”,且负面作用极小
一边是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一边是天量财政资金在蛰伏。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政策动向。若真能痛下决心,着手祛除这一不为公众所知却危害极大的顽疾,不仅有助于提振经济,更可成为年底改革全面推进的强有力前奏。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严峻。今年前五个月,中央财政收入增长0.1%,比全年预算目标低6.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也不容乐观,前五个月累计同比增长6.6%,低于目标增幅。此前,这种窘境仅见于亚洲金融危机初期和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深度蔓延期间。在步入增速锐减的同时,支出需求剧增:社会保障、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等均需要大笔投入,收支缺口必将越来越大。
与收支的巨大缺口形成惊人对比,截至今年5月末,政府在央行国库的财政存款余额高达3.23万亿元,这还不包括转存商业银行的数千亿元。这正是国务院所称“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的主体。政府存款逐年攀升,根源在于“政府部门自肥”的预算分配模式。政府部门每年获得的预算资金,远远超过实际支出需要。许多部委每到年终都全力突击花钱,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纵然如此,余额依然庞大如山。这一积弊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令人遗憾的是,始终未有实质性举措对其加以治理。
根据经济学常识,政府并不创造财富,其收入即为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费。如果有健全的法治,特别是完善的预决算制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则税负能够增进国民福祉。中国的现状远未臻于理想。宏观税负业已畸高,逼近发达国家水平。政府将本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从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中抽走,却有数万亿元之巨多年沉睡在国库中。
这笔巨款只起到抽血之效,却未能用于促进经济增长、增进社会公平,实为双重损失——直接效率损失和机会成本损失。时下许多企业正为资本金短缺所苦,而近来预缴和清缴企业所得税,且前五个月财政收支进度严重失衡,正是令人惊魂甫定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的重要触因。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应尽早结束。
政府下决心扫除因循之风,专治沉疴,当属有识之举。中国经济稳增长正面临巨大挑战,盘活财政存量的整改可为此助力。存量一旦激活,即可减轻征税压力。以今年财政收入之缓慢增长,下半年如若强力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中央财政需以月均13.3%的幅度增长,各种变相强征税费措施就不可避免。倘若如此,本已生存艰难的中小企业就可能被迫歇业,失业现象只会加重。因此,应以推广营改增为切入点,降低全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实现“放水养鱼”的良性循环。
为此,盘存量应当有量化目标。倘能将目前3.23万亿存量盘活二至三成,财政紧张局面便可纾解。政府完全可以将目标更改为“今年财政收入零增长”。此举功效可超越当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且负面作用极小,企业也得以休养生息,中国经济有望打造“升级版”(参见本期文章“盘活国库存量资金稳增长”)。
依照国务院已有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要做的事很多。中央政府须盘点巨额国库存款性质和权属,对地方沉淀的财政资金也应开展全面审计,分类制定“盘活”方案。对政府所欠企业和个人的账款,应加速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应要求各部门限期向下拨付;重点是摸底清理、重新分配结转结余资金。
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将是一场严峻的利益博弈。接钱容易退钱难,何况是让具有固化的部门利益和强大影响力的部委献出囊中物。这必须是令行禁止、责权对称的操作过程,也是对决策者执行力的巨大考验。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立查立改,“对每项整改工作都要有严格的时限要求”;“及时、全面、准确公开整改情况”。这种姿态值得肯定。我们将密切关注整改进程,行媒体监督之责。
还需要指出,如此天量的沉睡资金存在,实为严重的体制性缺陷,与预算管理、审批制度、财税体制、决策机制等制度问题直接相关。相关改革有的已经喊了多年,却始终无法落到实处;有的则还未有完整配套的改革方案,正在争议之中、筹划之际。可以期待,将于年底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出较为成熟的新一轮经济改革方案,而全面深入的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预决算制度和企业税收制度,必是题中应有之义。
大改革需要系统谋划而不能突如其来,现在所为种种,正是铺垫、是前奏。在这个意义上,国务院下决心触动国库存量令人振奋,足证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我们抱有期待。■
(本文为2013年7月8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周刊第26期社评)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