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继母郑玉玲是个普通知识分子。因为普通,便有了她这一代人的典型性,她这样想,退休后开始写自己的一生,题为《命运回想》。
继母是哲学家,始终觉得命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她1936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还在儿时,因为父母感情并不好,被姨母抱回镇江家中养大。解放对所有的人都是新生。她在1954年上了大学,学放射化学,意味着要进入尖端的核工业领域。然后父亲在1957年去了香港没有回来。虽然这位父亲解放前只不过是金城银行国际部主任,到了香港不久就当了寓公,毕竟人在香港而且是“滞留不归”。从此,郑玉玲的出身成了问题。
那是个强调“出身不能选择、立场可以选择”的年代,追求进步的继母从未想到自己突然有了“海外身份”将如何影响一生,也从未有人严肃地告诉她可能的后果。
然后就是一个放射化学毕业的优等生挣扎求索的20年。出身决定了许多东西,工作,专业,男朋友,还有,你在哪里生活。隐性的枷锁,无言的理由,四面八方,一次又一次扑灭希望。这时才知道,希望是那么不容易泯灭,又那么容易被击毁。原来,在那个时代,希望正是人生之痛。
继母在胡耀邦时期等到了光明。她调入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进入哲学研究所,藉外文、自然科学功底,开始从事自然哲学研究。她的专著《偶然性与科学——一份科学哲学题纲》出版于1990年,后来又于1995年再版,书名更改为《必然性与偶然性——在科学理论与科学认识中》。
不过,1996年退休后的继母对人生有了一个新的选项,她决定写下自己的一生,以自传的方法尽述命运。一写就是十年。
“十年辛苦不寻常”,耗尽了继母整个晚年的心血和精力。她从社科院哲学所退休后,就一直从事此书的写作。为了这本书,她甚至暂时放弃了修订再版她的被看好的哲学著作的计划。这十几年里,尽管有多种病缠身,可她始终笔耕不辍。为了争取时间,在她身体比较好的情况下她也很少出门,更别说去外地或国外旅游了。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完成了大作。就在她去世前不久,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她的书终于完稿了。
虽然继母未能看到自己的书的出版,可她在写此书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极大乐趣。这十几年来她多次和我们讨论她的书,每次都兴奋不已。每当她坐在电脑前用双手敲打键盘进行创作时,她就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就仿佛进入了令她无比陶醉和享受的世界。
继母生前很希望自己的书能得到大量读者的喜爱。这也是我们的愿望。继母的时代,距离现在的人们实在是太过遥远,太过陌生了。不过,刻印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真实人生故事,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命运回响和反思呢?
是为记。
左雅,舒立
2012年4月
书扉:
郑玉玲,1936年11月生,江苏省镇江市人。郑玉玲自幼与镇江国画馆工作的姨妈生活在镇江。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58年9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先后在二机部衡阳矿冶公司、江西713矿、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工作。其间自修哲学,并掌握四门外语。1979年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室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6年退休。
主要著作为《必须性与偶然性》。本书为郑玉玲的自传体小说。
(《命运回想》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购书联系办法:wanwenzhang@caixin.com)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