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先下好破除国有垄断、吸引民间资本、为企业减轻税负这三步棋

中国宏观经济增幅近三年来首次“破八”:继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降至8.1%之后,7月13日(周五)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二季度增长仅为7.6%。虽然这个数字略高于全年7.5%的增长目标,但因相当一部分专业机构的预测仅在7.3%左右,无人敢对超速下滑的趋势过于乐观。纵近期出现短期回升也难以持续,“硬着陆”的可能性明显加大。目前,关键在于如何争取“软着陆”,而经济发展慢通道趋势已成,稳增长成为首要任务。

决策层在积极寻求对策,“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成为最重要的政策选项。国家发改委从5月起就加快投资项目审批;至上月,地方政府频频出台相关细则,“抓住机遇”“弯道超车”呼声连连。

过往经验显示,在经济增速下滑之际,地方政府往往投资冲动更强,改革动力偏弱。不过,市场对此并不看好。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始于2008年的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均充当了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工具,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但识者普遍认为,即使从可行性而言,如今也很难复制当年的投资刺激模式;而虑及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型的整体战略,为拉升GDP而大开投资闸门则无益于饮鸩止渴(参见本刊上期封面文章“怎样着陆”)。

在宏观经济领域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最容易由政府掌控节奏和力度的就是投资。但是,政府部门并不擅长研判产业布局和未来经济效益。在眼下有些急躁的氛围中,投资项目审批提速带来的负效应可能更为显著。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信息显示,很多项目结合了发展清洁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布局调整等良好的政策意图。但稍加追溯便能发现,目前已呈过剩态势的光伏、风电设备制造,在三年前正是项目审批部门和资本都十分器重的新兴产业。为应对经济下行所采取的行政主导措施, 政府审批还常常辅之以各种优惠政策,引得企业趋之若鹜。但随之而来的行政性信贷紧缩等动作,又会人为加大经济调整的振幅。昨天的教训正在眼前一一展开,足以警戒人们不要踏入同一条河流。

离开政府主导的审批式投资,稳增长的治本之策在于改革。稳增长未必一定要追求GDP达到某个具体数字。在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的同时,更应加大推进改革的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做些实事,以激活企业的内生活力,让企业在更宽松的市场环境中敢投资、愿投资。

在近期,可以走出破除国有垄断、吸引民间资本、为企业减轻税负三步棋。

中国应当庆幸,因为目前尚未出现2008年底那样企业纷纷倒闭和工人大量失业的局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虽不可逆转,但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相对平衡。这就为改革提供了适宜的机会窗口。目前,企业经营状态持续恶化,这终将损伤经济整体。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是当务之急。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要特别注意完善结构性减税,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减少流通环节税收和费用,减轻小微企业税负。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中小企业并未感到税负减轻。以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为例,由于小企业设备购置少,营业额规模小,能抵扣的增值税不多。

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减税已经不能再满足于小修小补的权宜之策。现在,不仅需要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还需要对所得税、消费税等税种实施彻底的改革。反对进一步减税者宣称,经济减速已经导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殊不知,眼下的大幅回落建立在前两年高增长高基数的基础之上。倘若企业利润进一步缩水,财政收入增长绝不可能延续。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相关实施细则已悉数出台。很多人对此寄予厚望。然而,开放民间投资效果如何,仍有待时间检验。激活民间投资主体的活力,需要的不仅仅是细则出台,更需要其他改革配合,其中,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应该下定决心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中减持乃至全部退出。与之相关,需要重新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让国有企业回归公共品提供者的角色。相应地,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标准也不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上述诸项,既是改革久攻不下的堡垒,也是亟需突破的重点环节。温家宝总理近日在五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稳增长还要和抓改革结合起来”;“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不仅要帮助企业发展,而且要同自身改革结合起来”,这些主张极有道理。时值本届政府执政的最后阶段。面对经济困局,决策者能否立足长远、果断改革,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