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提前转发下周一(4月26日)《新世纪》周刊的“财新观察”.我们在思享家继续讨论,请加入:http://i.caing.com/hushuli

【财新观察】治理房地产如何调整预期 

继4月中旬中央政府出台政策“敲打房地产”之后(参见2010年4月19日出版的《新世纪》周刊封面文章),如何对待房地产热成为本周最热话题。以适度紧“银根”、松“地根”为表征的新一轮调控政策,引致诸多期盼与争议。政策何去?房地产何从?人们在紧张地观望中。

无可否认,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之一,在本轮的经济复苏中更充当了引擎。但近两年来房价持续高涨,近月来更转为暴涨,不可能不使人由忧而惧,更清晰地看到房地产泡沫扩展至整体的危险后果。采取有效调控措施已经是刻不容缓。我们认为,政府已就此出台的政策,将增大房地产市场交易磨擦和成本,有助于打击房地产投机,可谓“亡羊补牢时犹未晚”。不过,这些政策终属“治标”之策,藉此措施赢得时间后,尽早确定并推出“治本”之策更是当务之急。

回溯过去十年中的房地产治理,一直未能逃出“越调越涨”的怪圈。本轮地产泡沫起自2004年,前些年政府也曾出台过各类或大或小的政策,但多数殊无效果,少数只收一时之效,远未达到期待目标。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真正调整,主要出现在2008年,其根源是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的中国经济回落。纵如此,因强力的财政刺激和过度宽松的货币发行相并行,调整的效果也相当有限。

目前世界经济重拾升势,中国经济更是显著向好。政府在这样的局势下出台政策,治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快速膨胀,应当吸取历史经验,谨防以短期政策代替长期措施。否则,中国的房地产调控将是周而复始的短期政策轮回;而资产泡沫不断积累,最终将拖垮整个经济。

一如治理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的关键也是调整预期。房地产业预期,就是人们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因素的认识和判断,其本身是理性的。目前的“房价不落”预期基于两点:

其一,政府整体作为“最大的地主”,不会允许房价大幅调整;其二,中国经济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房地产的高额回报足以吸引资本不断流入。当前流动性过剩造成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亦成为住房消费或投资抬升的直接缘由。

由此可见,房地产有效调控的治本之策,在于管理流动性和改革供地制度。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subtitle=]

对于不断膨胀的地产泡沫,管理过剩的流动性有如治水。在适度抽走流动性的同时疏通其他渠道,才是长治久安之策。有鉴于中国经济的复苏已经日趋稳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到退出之时。政府投资缓行,可以给有活力民营经济让出必要的发展空间,使得经济的发展更有效率亦更可持续。在此过程中,应当通过战略性的制度改革和开放行业准入,将开放民间投资真正落到实处,让改革30年来积累的社会财富可以进入房地产之外的其他高回报行业。

至于货币政策,更应果断调整,在回收流动性的同时,考虑通过加息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缓解需求紧张情绪。当前略低的CPI数据无助于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更并不能减缓资产泡沫的膨胀。“货币政策应当关注资产价格”这一有识之士的呼吁,应早日提上决策议事日程。

有效增加供地是当前房地产治理的另一必要措施。中央政府严令各级政府增加土地供给,短期之内或有成效。但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征地制度框架内,各级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市场惟一的卖方,又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其理性的选择必然是控制供应量,以使垄断利润最大化。市场对一次又一次的“地产新政”将信将疑,观望气氛浓厚,原因盖在于此。

  因此,现在亟待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使得农民集体可以参与土地供给的决策和利益谈判,以有效增加土地供给,缓解社会矛盾。至于由此造成的政府财政缺口,则需要改革当前的财政体制,使得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财力真正匹配。

必须承认,治理当前的房地产泡沫虽然事出紧急,但绝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因为这种治理在本质上是对于中国经济的治理,关乎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诸多关键领域改革的深化改革。房地产泡沫汹涌,恰恰证明改革势在必行,其要害在于改变政府职能,舍此别无他策,需要的正是决心和韧性。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