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写东西少,一直很觉羞愧。今天到中大参加新媒体学术会议,有个发言。放在这里,供诸君一哂。

 

******

女士们,先生们,同事们,朋友们,

非常感谢大家从台北、从香港、从北京,从中国各地奔赴广州,参加我们的第二届新媒体学术年会。

辞旧迎新之时,我们站在新春的门槛上,到处都是庆贺、评选、晚会、宴请,浮躁而且热闹;北京似乎比平时拥塞了一倍;而朋友告诉我,在他周四从**省到北京的飞机上,头等舱已经坐不下了,十几名本省厅局长都和他一起挤在经济舱,都是到北京拜年……

在这种天下熙熙攘攘、利趋利往的环境中,你们,满怀严肃真诚的学术热情在清静的中山大学相聚,讨论“新媒体与新公共领域”这样一个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大学术话题。我真得觉得很感激,很骄傲,对会议的成功充满信心。

比起许多其他学科,比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不算是显学,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甚至是在研究中充满了许多困难的学科。有幸,我们赶上了变迁的大时代,我们正处在中国大变革的环境中。在中国30余年社会转轨的进程中,中国的新闻媒体为推进新闻自由的边界、为寻求独立的话语空间、为尽新闻人的告知之职,做了许多探索、经历了许多挫折,获得了虽然不尽人意、但已经相当引人瞩目的进展;更重要的是过去15年间,中国的互联网不仅飞速发展,连续创新,而且在新闻领域与传统媒体更多地形成了互补互帮、声气应求的局面,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现代化变革提供了本质性的推动力,并展示了成功路径。

有此,有以此为背景的大画面、大冲突、大格局,则我们新闻传播学者不会寂寞,不会孤独,不能停顿,不能沉默。我想中国的现实可能会引来许多局限,但中国的土壤在铸就更多的机会。机会只属于能够迎难而上的人。在此前提下,我想,主要做为新闻人,也算是对学术界已经有所了解的新闻人,向在座的、尊敬的新闻传播学者们表达我的期望:

其一,研究大问题,不要研究小问题。中国的现实提供了太多的素材太多的机会,新媒体时代提出了太多的挑战,理论创新空间巨大,学术建构有待成型,研究大问题对学术才有大贡献,对现实才有真推动;其二,研究不要为课题而课题,而要为问题而课题。我在中大两年,经常看到国家、部、省各级发下的课题,大家可以申报,这关系到职称,关系到学院的学术地位。多数课题与我们缺乏相关性。这和我考虑的问题不够多有关系,也因为新闻学传播学领域过去的真问题太少,所以课题无法涵盖。不管什么原因,我主张不要为课题而课题,这对研究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我主张新闻传播学者要有两个视野:首先是实践视野。应当接触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并且用自己的理论去影响实践。这才是真成就。

其次是国际视野。中国的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应当为国际主流的新闻传播学做出贡献;为国际的中国学做出贡献。中国学已经成为显学,过去主要是在史学界,现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都有专门从事中国学的人。我们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没有必要只盯住国内的课题和期刊,应当在国际平台上发言,为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理论贡献,获得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的机会。我们期待,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为国际主流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部分。

谢谢大家。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