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林行止先生有些交往,始于前些年请他写专栏。知道林先生并不长于电脑,我们的信件往还都是手写再传真。因为他是竖排,我便也竖排;因为他写繁体,我便也写繁体。后来两次去香港,都约了与他见面,都是他和夫人骆友梅一起请我吃午餐,席间也谈了不少。
后来林先生太忙——为心爱的《信报》继续笔耕,无暇为我们再写作了,但我们的联系还在。最近的一次,两三年前,得知《信报》将出手,我写信希望能够约他进行一次正式访谈。林先生一手主办这家香港最受尊敬的报纸20多年,我想他的“办报哲学”是应当记录的。
林先生客气地拒绝了,说他“不喜接受采访”。不过,他回信还是谈了一些办报心得,话不多,却始终刻在我的心里。林先生当时强调信是“私人交流”,所以尽管一时极度缺稿,我也没敢刊出。时间过去了很久,现仅录在我的个人博客上,与识者见面,想林先生也不至怪怨于我的。
舒立女士:
我向不接受访问,电视台要拍“杰出华人系列”每婉却。
我的“办报”经验,可简化为下列数点,借你私人参考。
文人比商人“贪心”,商人只求利而前者要名利双收,因此,如何平衡如何不失分寸,经济学所说的trade-off(取舍)便十分重要。我的取舍原则是——
一、不太世故——高官巨贾“赐饭”,少去为妙,不去最佳,去必有所得(饮食及可能有主人要你发表的“独家消息”),但日后如何回报?人有见面情,吃了人家的酒席,落笔时可能很难“守正”。
二、不怕寂寞——冠盖满京华,斯人自得其乐,或读书或写作,如有独憔悴的感觉,难免会四处钻营,很多成为有力有势者袋中物——若如此,不如去当公关。
三、不贪财——只求财政独立,不思累积大财,不然很多与财团同鼻孔出气。
如此而已!
上次便饭,选错地点,令贵同事不自在*。趁此机会致歉,又谢谢继续馈赠贵刊。
编安。
林行止
11/8/06
林行止低调,关于他的背景不好找。以下仅取“维基百科”相关条目供参考。顺便说,最近《第一财经日报》有篇文章谈“林行止转向”,后来在网轮番转载,标题进一步发展成了“香港业界震动:林行止转向社会主义”。只要看看林先生最近的专栏就可以知道,“转向”说极不准确。在此不想细谈。
******
林行止,OBE(1940年-),原名林山木,筆名史威德,潮州澄海人。他為香港《信報》創辦人,亦是作家,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
林行止1960年代曾於香港《明報》任資料搜集員,1965年在英國劍橋工業學院攻讀經濟學,1969年畢業回港。當時香港經濟起飛,被《明報》老闆查良鏞賞識,於《明報晚報》出任副總編輯,主管經濟版。1973年因不滿查良鏞決定減少財經新聞離開《明報》,和羅治平創辦《信報財經新聞》,1973年7月3日正式印行;1975年創辦《信報財經月刊》。羅治平在稍後時間退股。
林行止有「香港第一健筆」的稱號,他在《信報》撰寫的《林行止專欄》與《政經短評》,分析評論香港以至世界政經形勢。林行止善於把艱深複雜的經濟理論,以淺白的文字描述與分析;他寫的文章內容不限於政經,也包括古今中外、各類嗜好、所見所聞。他的專欄結集成多本文集,包括《政經短評》系列、《史威德作品集》及《林行止作品集》等。林行止為人低調,甚少公開亮相。
林行止1971年與當時任電視台記者的駱友梅結婚,也即是資深大律師駱應淦和無線藝員駱應鈞姻親,育有女兒林在山和兒子林外山。
1991年獲英女皇頒授官佐勳章(OBE)。1997年,林行止曾把《信報》管理工作交棒給女兒林在山,但仍然繼續在《信報》撰寫專欄。林在山在誕下女兒後淡出信報管理。1999年獲嶺南大學授予榮譽博士銜。
2005年12月,傳出林行止有意把《信報》股權售予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至2006年8月8日,經多次洽談後,李澤楷終落實以3500萬美元購入《信報》五成股份,並稍後購入全數股權。
******
*指林行止先生前次请我在香港俱乐部共进午餐。当时,我与同事张翔同往。事先林先生秘书通知要系领带,张翔特地借了一条系上,因为是9月间,便只穿了衬衣。不想,该俱乐部餐厅惟穿正装才进得去。无奈,只好由侍者临时借了一件给张翔套上,长且肥,“沐猴而冠”之态昭然。好在进入后立即坐下,饭菜不错,张翔即释然。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