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权利不能用物质来抵偿,而缺乏权利保障的民生终究是脆弱的

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改革蓝图已然绘就,如何使其化作现实成为海内外所有关心中国前途的人士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 “两会”主题即为“十二五”规划。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详尽阐述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本次全国人大还将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如果说,去年10月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战略目标、基本原则,那么,今年“两会”则描绘了更为细致的图景,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必需的可行举措。

基于国内外形势,报告提出一个重要的“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才能真正大有作为而不使蓝图落空?归根到底,要靠改革的顶层设计,要靠重点领域内改革的扎实突破。而改革一以贯之的理念应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改革陷于胶着之际,认真对待权利变得异常重要。

正如温家宝所说,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中国人民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是,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正如报告坦承,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如教育、医疗、物价、拆迁、食品安全、腐败。可以说,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公众有着切肤之痛。未来五年,它们能否得到有效缓解和解决,将是考核执政者业绩的“试金石”。这些民怨之所以存在,除基本国情带来的资源约束,很大程度上与某些政府部门忽视公民民主权利与合法权益相关,其政策往往有违公平正义。

近年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领导人念兹在兹的课题。“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力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根据规划,经济增长目标有所降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约束性指标明显增加,其中,包含多项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指标。更为学界肯定的是“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此外,政府还将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应该说,这些目标顺应人民期待,值得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但是,实现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民生并非孤立的问题,民生多艰根本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体制羁绊,在于业已固化的利益格局。此外,民生并不等同于物质享受,当代世界普适的公民权利,中国人同样渴望拥有。这事关“使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温家宝语)。权利不能用物质来抵偿,而缺乏权利保障的民生终究是脆弱的。

为此,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应该承认,在如今的中国,改革已不再是“帕累托改进”,难免有人得益、有人受损。为此,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必须认真对待公民权利,否则,改革可能伤及普通民众的权益,而有些“利益输送”可能假改革之名以行,所有这些失当之举均将有损改革的社会依靠力量、基本推动力量,并激化社会矛盾。当前,决策者异常重视社会稳定,根本的维稳之策恰恰是切实推进改革,增强社会正义。

为此,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可谓切中要害,不过,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这两个重要范畴之后,政、商、学界在欣慰之余不免疑虑:从事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主体是谁?它如何才能超越现有利益格局?在设计与规划过程中,公民如何才能广泛而有效地参与?这些疑问均有待解答。

报告重提“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还专辟一节,阐述“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如,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等等。不难看出,这些领域的改革均涉及利益调整,涉及公民权利。公民权利应贯穿于改革的细节设计之中。

当前,面对固化的利益格局,许多人抱怨改革“推不动”,于是,一种“等待情绪”渐渐在部分官员中滋长。他们认为,中国改革往往是危机应对的产物,与其现在费力推进,不如等待危机来临。这种态度难称负责任,因为无人能够预测危机来临的时间、方式、后果。改革不可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但消极等待更不足取。

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是,也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不确定因素。一张美好的蓝图,须通过精益求精的施工成为现实。未来人民会判断,历史会见证。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