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财新观察】GDP跃升第二又如何?

GDP总量超过日本,但中国的发展及其质量远远没有超过日本,应继续以邻为师,力避大国心态  

并不出乎世人预料,中国将于今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上周日本内阁公开承认这一前景后,中国官方表达了“仍为发展中国家”的谨慎定位,中国民众亦反应平静。这种理性态度令人欣慰,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应继续以邻为师,取长补短,力避“大国意识”与“复兴意识”相互激荡、自我膨胀。如此,方有望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

30年多年前,中国启动了改变民族命运的改革开放。以中国国家体量计,经济总量迅速上升亦在预料之中。从2003年起,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先后跃过西方七国中的英、法、意,在2007年超过极具象征意味的工业大国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此后,即便在全球经济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之际,中国经济引擎高速运转的势头依然不减。今年二季度,中国GDP总值为1.3369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同期的1.2883万亿美元。此外,中国二季度折合经济增长年率为10.3%,而日本年化增长率仅为0.4%。这表明,在日本占据全球经济次席长达41年之后,中日于2010年易位实属自然。

以上排序均依据汇率平价方法。事实上,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测,中国早在2001年便超过日本;世界银行则认为,2008年中国实现了这一跨越。

中国GDP跃升全球第二,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是对改革开放路线的雄辩肯定。应当承认,经济总量扩大是很有意义的,这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保障、科技研发、国防等过去长期面临财力约束的领域可以更宽裕地发展。此外,经济总量大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说话分量也有所不同。正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

但是,此时此刻,中国更应看到自身不足,正视其为GDP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等方面代价,把改革引向深入,进一步发掘中国发展潜力。不容回避的基本事实是,中国与日本人均GDP相差甚远。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不足日本十分之一,在全球排在第105位左右。按照中国人均年收入1300元的贫困标准线,全国还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经济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社会领域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金融市场成熟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中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高国民福祉和创造机会均等环境,也许比GDP位次更具有终极意义。

反观刚刚被中国“超越”的日本,从“二战”后一片废墟发展到1969年世界经济第二,并一直保持这一地位,这对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殊为不易。此外,虽有“失去的十年”“停滞的20载”,国家债务高企,首相更迭频繁,然而,日本并未出现大规模的失业,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日本依然拥有高精尖的技术和制造基础,拥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国民。

因此,对当下的中国而言,冷静之余值得深刻思考的课题多多:当前,中国面临发展模式转型、降低单位GDP能耗的艰巨任务,中国可向以经济集约著称的日本学习什么?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涌现出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主管部门和企业又该从中借鉴什么?对于矢志改革、致力国家复兴的中国人来说,更为根本的问题是,比较200余年来中日发展的迥异轨迹,从江户时代的兰学启蒙,到明治维新,特别是“二战”后日本民主改革和实施“道奇计划”,崛起于战争废墟之上,中国又可从这“一连串的改革”中获得什么启示?当然,中国也应吸取日本的教训,如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利与弊,如避免既得利益集团绑架国家政治议程,如老龄化社会来临之绸缪不足,最现实的是,应避免资产泡沫破裂的惨痛后果。

广而言之,中日GDP易位,断言此盛彼衰还言之过早,而在此时思考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对中国而言仍是有益的,因为一国国际地位的实际勃兴与衰落,往往同自我最终认知之间存在时间差。这一时间差在衰落周期往往是滞后,而在兴盛阶段,则惯于透支实力。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