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的按语:以下为我在最近浙江大学召开的“全媒体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浅见,求讨论指正。

  创业与专业

  十字路口的中国新闻人

  谢谢吴飞教授给我这个机会,可以谈谈我最近对业内发展的一些思考。新闻媒体这个行业,近来出现许多变化和动荡,转型冲击强烈。因此,“创业”是我们这个行业最近的热词。我就想谈谈创业与专业的关系。

  一、生死挑战

  媒体转型是一个持续多年的话题,并不新鲜。不过中国媒体,主要是平面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其实一直沉浸在最近十多年繁荣的幸福惯性之中,从去年才真正地出现转型的紧迫感。直接原因就是去年媒体经营上遭受的巨大冲击:

  我们知道,去年中国平面媒体的营收整体下滑25%;今年一季度,同比又下滑25%。媒体经营的前景突然变得如此暗淡。媒体谈转型谈了这么多年,其实到去年下半年,这个行业才出现非转不可的共识,而且承认转型迫在眉睫。不过,这时候举目四顾,可以看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非常险恶。

  一,得以支持过去十多年媒体发展的经营模式,亦即广告模式,已经崩塌。广告市场虽然整体并没有大的萎缩,但是广告投放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告市场,由过去的品牌branding、市场marketing、销售sales三并重,转为主要偏重销售、满足销售目标pro-sales。新兴的交互媒体更有助于广告商实现这种销售目标。所以,我们面对的不是周期性问题,而是长期性问题,商业模式必须转换。一个行业改变其商业模式,这当然是最难最难的事情。

  二,媒体运营在广告收入之外,还有发行收入,亦即我们所说的收费模式。但中国新闻媒体的数字媒体采用收费模式,显然难以成功。应当承认,互联网技术引致的知识产权挑战,是行业的共性。但在中国,新闻媒体做为一个行业,对自有版权的保护能力之低,可能也超过任何其他行业。因为中国的绝大多数平面新闻媒体早在十余前年,就以低价或无偿的方式,自动放弃自有数字媒体版权。这一巨大的战略失误,虽有其必然内涵,而且成就了中国互联网门户网站中的皎皎者,但也使平面媒体行业受到致命性损害。其直接结果,就是使平面媒体通过发展数字媒体收费业务补充广告收入,变得极为困难,可以说几无可能。西方主流英文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都是采用的收费模式,象纽约时报,目前已出现收费收入超过广告收入,电子媒体收入超过平面媒体收入的良性局面。他们转型当然也非常难,但至少是已经通过拐点。这等于并行于传统的广告模式,新的收费模式也在成长。但中国新闻媒体,目前还看不到这种收费模式成长的机会。

  三,由于特殊国情下的体制因素,中国的平面媒体行业虽然在事实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但缺乏依靠市场进行整合的能力,行业效率相当低下。收购、兼并、破产、关闭等常见的市场手段,无法发挥作用。如今,这个行业已经到了没有退出就没有效率实现的阶段,但退出仍然极难极难。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媒体平台迅速扩张、创新不断,早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在这样的媒体版图中,传统新闻媒体又在面临生死考验。说到传统媒体,我们当然明白,现在绝不平台问题——所有的媒体都既有平面又有网站还有手机平台——现在的问题是基本模式,传统新闻媒体行业靠高成本投入支持一线采编,然后通过印刷并辅之以电子传播的这种商业模式,因为支持其收入的广告模式崩塌,而难以为继。变化是个过程,因此很长,但转折并且意识到转折,就是眼前。仿佛是昨天还烈火烹油,今天生死一线。

  二、为什么创业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许多专业新闻人离开专业的大型媒体平台,寻求新媒体平台的创业。转型从个体开始,形成创业潮。

  中国新闻媒体,我这里主要指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的转型,与外国同行不同,有两个特点。

  一是时间更晚。英文主流媒体的转型震荡,我理解是在十年前,而且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加剧。中国则由于多重原因,特别是因为市场约束不足、经济形势较好等,行业真正感到震动,始于去年下半年。这比我们的国外同行晚十年左右。当然,现在还只是震动,不是真正的震荡。

  二是媒体人较为主动。美国新闻界面对转型冲击,不仅出现报纸关张,还曾有过连续若干年的大规模裁员,到处都是一片愁云惨雾。中国媒体面对转型冲击尚未出现行业震荡和收缩,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新闻人,可说是比较出色的编辑记者离开专业岗位,下海创业。近来创业是如此频繁,以至听说哪位名记名编离职创业,已经不再是新闻。这些人总数或许并不很多,但极有代表性也有带动性,而且,现在正以加速度的方式,推动着媒体人的创业潮。

  与此相同步,还有一些有组织的主动创业探索,包括一些媒体发布各种政策鼓励内部创业,也包括一些媒体以创业姿态做出脱胎换骨的结构性改变,更包括一些新闻人离开媒体加入新生的互联网公司媒体平台,等等。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呢?原因当然很多,首先是体制机制原因,这使许多新闻人在做出创业选择时,机会成本大大降低。此外,前几年一些新闻人的创业得到市场初步认可,在从天使、风险到成长型基金的资本接力中,已有小成,显然出某种示范作用;目前市场资金仍相对充分,众筹、P2P、一些小型创业基金活跃,正是创业潮的直接推动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和商业创新,一些新的媒体表达方式的出现,特别是以“自媒体”为总称的各种小型媒体产品的涌现,极大降低了创业成本。这些,及其他原因,包括文化上的原因,也就是中国人特有的商业精神,恐怕都是这次创业潮兴起的缘由。

  三、四组关系

  这一轮新闻人的创业潮能持续多久?能够发展到多大规模?成败前景如何?其中有没有、有多大的泡沫和幻象?这些都有待观察。

  与此同时,面对行业的困境和同行的激情,我觉得还是要看清一些基本关系。

  1、 个人与机构

  新媒体创造了很多机会,比如微博、微信公号,还有各种自媒体平台,特别是那种以个人视频为内容的视频小制作平台。这些平台投入较小,但可以较快有收入,甚至可以赚钱。对财务前景暗淡的传统媒体来说,似乎出现了转型捷径。但我想提醒,就目前所看到的商业机会而言,应当说这些新媒体形式,只属于单个新闻工作者的转型窗口,并没有为新闻机构的转型,给出解决方案。而做大事,做新闻的大事业,是要靠机构、靠公司的。你跳上的或许是一条救生艇,但一条大船如何驶向明天,还需要更多的人,以更大的气慨和更切实的努力,共同探索答案。

  2、 成功与失败

  最近我采访Elon Musk,问到他如此成功,有没有过失败?他就说,我只是这两年才算成功,过去的许多战役都是失败的。我觉得,创业固然要志在必得,但也要准备失败。本人,社会,包括我们这个行业,都要容忍先行者的失败。坦率地说,就个人而言,创业与专业是两回事,需要不同的素质。创业是潮,但,一是事实上只有少数人适合创业;二是创业者中只有少数人能成功。所以我们鼓励创业,核心是激发创新精神,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奋斗精神,也应当为失败留出空间。敬佩创业获得成功,同样敬佩创业敢于言败。换句话说,创业潮的首要意义,更多的是奋斗精神。

  3、 政府与市场

  创业本质上是商业行动。创业靠什么?因为我们媒体实际上是处在交叉口,很多人想政府的好处、体制的好处和市场的好处兼得。这是行业中人的常见心态。我只是提醒,且不说媒体与市场的关系,这些年已经有的认识和实践;现在我们追求的是朝向新媒体的转型,那必须明白新媒体天生是属于市场的,是中国这个转轨经济体的最完整、最开放的领域,所谓open sector。政府在新媒体领域只是守夜人。当然我们的各级政依照惯性,恰恰是总想向市场伸手,很有冲动,在新媒体领域也可能如此。但中国毕竟在走在市场轨道上,而且会继续往前走。有此,则我们处在巨大的行业变局面前,应当更看清本质和趋势,应当明白,如果想靠着政府创业,恐怕是难以获得真正成功的。市场固然非常严酷,但也非常公平,经得起市场考验才算真英雄,失败也是虽败犹荣。

  4、 创新与坚守

  我们新闻传播这个行业固然面临重大挑战,需要在传播渠道和表现方式上有革命性的改变,但仍然有其不变的灵魂,这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在中国,新闻这个行业真正以读者为尊,靠市场发展,才是最二三十年的事情,新闻专业主义只是初有成长。而我们又面临双重转型:新技术带来的行业大转型,和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大转轨。这当然会使每一个行业中人倍感艰辛,但也使我们因使命重大而不可或缺。无论如何,重要性才是重大机会。感知重要性,你就可以理解做为专业新闻人,在坚守中的机会。其实我们这个行业的转型,是靠坚守和创新的双重努力推进的,而且是靠一大批人的紧密合作,靠新闻组织、新闻机构的坚守与创新的双重努力推进的。现在在世界范围,我们看得见的成功的曙光,都是这样一种整体努力的结果。在这里,创新和坚守都是多层次的,说到底,是转型的基本战略。

  说到此,还是要回答我的题目:创业与专业。创业和专业能不能兼得?要不要兼得?如何兼得?这是当前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新闻人思考最多的问题。我想方向非常清楚,答案却无法完满。或许,要由我们一代人的不屈不挠的实践,去填写关于明天的答卷;要靠创新与坚守的双重努力,证明新闻专业主义可以基业长青。前程会非常艰辛,我们只有努力。

  以上,是我对当前媒体人创业潮的粗浅观感,并不很成熟的看法。说到底,媒体转型过程很可能非常漫长,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前赴后继的努力,需要学术、教育和实践者的互助互动,切磋交流。这使我们今天的会议非常有意义。我也预祝今天大会成功。

  谢谢大家。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