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答】全媒体:汪丁丁与众好友讨论片断

我的思享家第一篇日志,辑录了汪丁丁教授对全媒体的一段思考。那是在财新3月25日启幕仪式之前,我请丁丁参加启幕,他犹豫一番,说不习惯人多,还是在家备课。我则坚持,来不来次要,但要写一段话,指点一下。谈全媒体。后来就有了我在思享家的那段文字,既录在思享家,也登在我的博客【一席谈】栏目里。

结果很有趣:在思享家,只有不到800次阅读,还没有减掉我本人至少进去过10次以上;而在我的博客,阅读者有2300多人次。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一个事实是:思享家的讨论非常激烈,热辩超过百余人次;而我的博文,较之以往也创评论最高,不过只有34人次。足见,思享家更具互动性,而博客所受关注者更广泛。

我遂进一步想到,思享家与博客有时是可以灵活互补的。这一回,在思享家,丁丁跳进我的日志讨论,与大家有对答,颇有趣。我特摘出相关部分加以编辑,成为博文【对答】篇,供没有参加思享家讨论,亦或参加了但没有时间细读所有讨论的人,一阅。

---------

邱锴俊(媒体) 丁丁说的固然没错。大众也许是没准备好,但全媒体的时代已经不可避免的来临。如果精英不适应全媒体时代、不借助新媒体发出声音,那么滞后的教育可能更加落后。

静娅这是一个尖锐又复杂的话题,但我不赞成最后的“教育说”,因为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是无中心、无权威,大家都在碰撞和选择,只要有足够的话语空间,使人们能得以充分表达,逻辑本身会让大家做出选择,只要您的表达有足够的逻辑。

润土(其他行业) 博弈论是随着时序问题和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理论,因为事物是由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同时决定的,从风险理论和主观概率理论来说,信息的完全与否,并不能改变客观的概率,但信息越完全,越能提高主观确定性的概率。同时完全信息是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一个特征,这也是社会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能够达到最高的状态。全媒体的作用在于提高信息的完全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杨琼华(媒体) 部分赞同部分不敢苟同

1.知道得多,未必有利?全媒体时代,信息可能过载甚至鱼龙混珠,对读者的辨别力提出要求,这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必须过程,算不得什么信息风险,不能因此遮蔽信息自由的好处。作为读者,我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筛选信息,而不是依靠某个专家、权威选择性地告诉我。

2.所谓专家和权威的价值,个人认为不是靠他们提供什么更好的信息来源,他们的价值在于向公众提供一种批判思考的视角。

3.教育民众和大众媒体,“引导”是否更妥帖?个人认为,民智不开,主要是体制管得太死,给点空间,就能生长,不用“教育”的。

陈一帅(教育)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大家似乎都认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但大家都认为教育失败。那是谁教育你的?

所以,我觉得丁丁还是有一些错误的。

首先:真正的敌人不是长期的教育失败,而是长期的缺乏自由。我们没有教育失败。至少还有这么多人觉得自己能够独立思考。

其次,大众以及媒体,根本用不着“准备”走入全媒体时代。而是已经走进了全媒体时代。这是现实。

然后,“简单主义”是用户的需求。一篇论文或一篇文章,就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主题说清楚。这也是微博之类存在的理由。信息太多,更需要精简。留出宝贵的时间思考。

然后。大家都依旧需要专家和权威的意见。这是知识的差距,不是智慧的差距。专家和权威是必要的,只是他也需要自由。哪个专家和权威愿意说瞎话?他们的失灵只是没有自由。

我同意:全媒体的意思是:关于真相的信息来自一切可能的方向---专家和权威不再享有更好的信息来源。但专家和权威确实享有更好的信息来源。这是现实。

最后,每个人在其它人眼里可能都是土人,谁都想当精英,但那只是幻觉。没有自由的精英啥地方精呢?我们不需要别人来教育。现实会教育我们。我们并不是不能复杂思维,批判性思考。只是我们身披枷锁,不得不将自己的灵魂放弃。我们需要的是解放。

丁丁是我的偶像。我想他不会怪罪我这么批判性地思考一下的。

汪丁丁 我刚才写了一些同意诸友批评的文字,结果不能发布,因为要先找到一张头像,等我递交了合格的头像,又没有了写好的文字。只能再写,可我的性格是不重复写任何文字。丢了的文字大意:

没想到舒立这儿有如此高水平的批评群体,以后要常来参与。其次,教育和自由,都是关键词,也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他人的事情。尤其是“自由”,需要每个人自己一项一项去争取,否则就始终是一个外来语而已。教育与民主之间,各国数据表明,显著地正向相关。但经济与自由,数据表明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相关。

[subtitle=]

陈一帅(教育) 谢谢!自由确实是自己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在此启发下,想到经济与自由的关系,或许可以说:“自己的”经济和“自己的”自由是成正比的,但国家的经济不是。因为“国家的”经济不是“自己的”。当“国家的”经济和“自己的”成反比,则经济与自由成反比。

杨林(IT业)国内大概从1998年前后开始普及互联网,80后、70后从那时开始接触互联网,到如今都十多年了,经过“周老虎”等神奇事件洗礼后,当年的“小白”已变成了“老鸟”,相当数量的网民都已成熟,具备复杂性思维。就像思享家里,虽然偶尔冒出简单型观点,但众多回复已经能够达到平衡。

董春鹏(其他行业)我较为仔细地看了你的发言。讲一讲我的看法。大概有那么两三点吧。

一,所谓的全媒体,它的实质就是媒体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上可以描述为,对于一个信息节点来说,它拥有无数的渠道与其它节点相链接,这种链接的特性是瞬间、互动。对于一个媒体来说,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海洋的媒体环境中,要想活下去,并且活的有理想、有活力、有财力,要求不是更高了而是更更高了。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速度已不象看起来那么重要,鞭辟入里、调息缕析的分解才是致命的武器。

其次,我始终不认为大众就整体而言会具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任何国家与地区,在任何一段历史上。而且我始终认为大众从始至终都需要思想与评论的权威。只不过在我们这个全媒体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权威的内涵。全媒体时代的权威,应该由专家、相适应的互动与质疑、进一步的分析思考、阶段性的结论,以及中立可信赖的媒介——这些因素和过程构成。维护好这个环境不仅是一个媒体的责任,而且似乎也是一个媒体最适合做的事情。

我认为公众判明是非的能力不应该受到质疑(尽管他们不一定学的会批判学思维)。如财新这样的媒体不应该以教育公众学会批判性思维为己任。它应该在向公众讲述事实、展示分析的同时,尽可能的把调查事实、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展示给公众,让公众在获得可信赖的结论和意见的同时,潜移默化学会调查事实的方法和正确高效分析的方法,渐渐养成调查事实和分析问题的更好的习惯和习俗。潜移默化不是教育是影响。在新闻报道中展示的分析方法不一定都是“批判性”的。

我始终不认为公众就整体而言会真的学会批判性思维。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它过分强调了思维的严谨性以及思维的过程,而忽视了一个具体的思维涉及的其它因素,比如思考者思考水平的局限。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它默认“一切都是该批判”的这么一个前提。

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落后的僵化的思维方式。真正在思维上很强的人,并不拒绝批判性思维,而是把它作为自己思维工具箱里的一种工具,在具体思维的时候,他会把批判性思维与其它思维模式(比如混沌直觉)混合搭配使用。这样才能真正接近问题的本质。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事物和问题不能用逻辑思维的方式来对待了。

汪丁丁 回答董春鹏的批评。我说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就是康德说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康德是这样定义的:具有理性能力的人,启蒙之后,意识到他必须为理性的适用范围划界,如同他必须为任何观念或理论的适用范围划界一样。为理性标明适用的范围,在康德看来,就是《纯粹理性批判》。

启蒙,在中国,是一项未完结的任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教育自己和他人,这里教育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让我们一起思考”。

我不明白你所说的“批判性思考”是从哪里得到的定义?总之,我随康德。

仍有兴趣者,可参见:

http://i.caing.com/space.php?uid=3&do=blog&id=352 

说明:加入思享家并和我交为"好友",希望实名,亦希望贴上小照。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