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尊重市场,因时而变,“主动、渐进、可控”,在三五年甚至更短时间内,人民币走向“有条件的自由兑换”是有可能的
    3月底春意渐浓,汇率市场再成看点。至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已报至6.5564∶1,为2005年汇改以来的最高点。将此升势置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人民币何去何从令人关注。
    改革愈发显出迫切性。人民币汇率改革既涉及绝对汇率水平,也涉及汇率形成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多年来,中国货币当局乃至中央政府在确定相关改革战略时,一直强调“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这是一条稳健、理性的路径,但在必要的时候、特定的环境下,也应加速改革进程。近来,有学者建议,人民币应由“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尽快向“有条件的自由浮动”转变,并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这既有利于国际经济再平衡,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对此深以为然。
    当前国内通胀形势严峻,正是呼吁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现实理由。在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继续受到管控的情况下,食品类、甚至某些非食品类商品的价格显著上涨。由于翘尾因素及新涨价因素的叠加,年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极可能耸起一个新高峰。自去年底以来,政府已将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列为2011年的首要工作任务,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方位的房地产调控,多种措施次第施行,但效果有待观察。
    需要承认,通胀威胁与进口价格这一输入性因素直接相关。而当前人民币汇率调整,远远赶不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幅。2011年1月-3月,以银行间市场外汇中间价计算,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而同期,国际商品价格指数CRB指数上涨5.1%。在国际商品类别中,以影响下游产品最为广泛的原油为例,今年以来,其期货价格已上涨约24%。来自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显示了这一变化。前两月,中国进口原油、铁矿砂、天然橡胶的平均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9.4%、62.2%和80.6%。显然,人民币升值仍有提速空间。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币种持续贬值的趋势亦应加以扭转。而人民币较快升值,特别是对美元升值,可解国内通胀燃眉之急。
    当然,汇率对抑制内部价格水平的作用,并不能即时生效,程度也可能有限,且升值对商品进出口并不一定单向发生作用。相较于人民币汇率水平,其形成机制更为重要。
    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另一个现实依据是外汇价值日益折损。近来,美元指数不断走弱,且从长期来看,美元贬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总额依然高达1.16万亿美元,而且,其增量可能占外国政府对美国政府债券增持总额的60%。
    中国越是积累美元外汇储备,亏损的风险就越高。欲釜底抽薪,使外汇储备不再增加,从而将中国外汇储备的资本与美元损失降到最低,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中国央行不再干涉外汇市场,降低外汇占款。事实上,为对冲外汇占款而过度投放的流动性本身就是通胀的重要源头。有鉴于此,管理当局需要减少对外汇市场实际汇率形成的直接影响,淡化“有管理”色彩,增强“自由浮动”的实现可能。这既可缓和中国经济的短期矛盾、纠正内外失衡,更可以市场化机制,服务于人民币跨境贸易、企业居民避险理财以及扩大中国民间对外投资等长期目标。
    这一看似激进的策略,其风险并非深不可测。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水平的偏离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此外,尽管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上世纪90年代汇率并轨前相比升值57.9%,但当初最令人担忧的出口部门大幅萎缩及失业增加情况并未成真;相反,出口企业已通过提升生产率、调整产品结构等举措,将升值影响缩小在可接受范围。
    当然,人民币汇率改革仍面临着诸多约束:在利率存在严重扭曲的情形下,汇率难以达到均衡水平;汇率自由浮动要求货币政策制定的专业化和独立性;汇率自由浮动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国内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能否承受?对此,专家建言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动,并允许当局实行有节制的市场干预;金融机构则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令其持有资产的币种构成多样化,实施汇率避险策略。这些建议均值得考虑。
    洞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风云,尊重市场,因时而变,方是真正的主动、渐进、可控。若运筹得当,在三五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人民币走向“有条件的自由兑换”是有可能的。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4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