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必须触及存量,破除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仅让社会资本作为增量拾遗补缺,改革就断难深入

       公众对医疗改革的关注日益升温。分歧仍然不少,但有一个共识已经形成,就是要增加供给,调整结构,这意味着医疗机构的数量增加、效率提升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善。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医院。

  民资办医在这一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新一届政府“健康产业新政”的部署之一,国务院近日下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文件),并由发改委负责解释。相关政策明确表示,“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态度之迫切,言语之热诚,政策惠及面之广,均属空前。

  应当承认,此举方向正确。启动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改已进入深水区,注入社会资本一直被视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根本上推动改革的源头活水。不过,近年来中央政府一直主张“开闸放水”,地方政府也有颇多配套举措,民资办医至2013年已逾万家,占到医院总数的四至五成,数量不可谓不多了。但民办医院接诊的患者,却不到接诊总量的一成。民间力量没有在影响市场、改变供求上起到显著作用。

  原因很简单:由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大多规模小,技术差,服务能力薄弱,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数量不少,却无法改变中国医疗供给的格局。只要优质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公立医院,医疗布局仍以公立医院为核心,医疗供给“管办合一”,医疗资源配置就会继续扭曲下去。社会资本办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实现有效竞争,预期的“鲶鱼效应”也无法形成。

  所以,当前有实力的投资者虽多如牛毛,在医疗领域却仍是涉水者少,观望者众。既然供方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群众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很难获根本性解决。

  此次新颁布的国务院文件意在重申市场化改革方向,为社会资本的进入再添助力。文件首次将“健康服务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来扶持。其体系庞大,涉及面广,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以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和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目标是到2020年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此,除了强调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文件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完善财税价格政策等七条具体措施,其中,强调给予社会资本比较平等的待遇,是一大亮点。

  然而,此次文件在与民资办医直接相关的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态度仍较为保留,令人遗憾。

  以最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业格局设计为例,文件特别强调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作用,要求“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但是,对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关系却没有清楚阐释。应当明确公立医院的负责范围,限制其“特需医疗服务”;放手让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适度降低公立医院比重;调整和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向社会资本办医领域倾斜——这些基本问题并未提及,民资入医的前景因之显得并不明朗。

  医生资源是医疗服务行业的根本,是最有活力、最稀缺的要素。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医生仍集中于公立医院,受制于“单位人”身份束缚,“解放医生”是业界最强烈的呼唤。此次文件提出,要“不断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很有积极意义。但文件中“加快推进规范的医师多点执业”的说法,与业界期待的“医生自由执业”仍有很大差距。而放开自由执业,才能为民资入医解决人才来源。这是在人力资源的意义上打破旧有格局的关键之举。

  新一轮医改至今,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并升级,是最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作为需方的患者支付能力提升,作为供方的医疗服务改革更显滞后。在主管部门限定的框架下,公立医院的实质性改革进展有限,其中一些试点单位组建大型医疗集团、扩张规模的做法,也使人对其效率心存担忧。此外,许多基础性改革仍有待按市场化原则推进,包括打破价格管制,结束“以药养医”的局面,积极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吸纳更多的市场主体,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理顺扭曲的医疗资源分配格局。历史性拐点的出现,寄望于一盘大棋。”■

  (本文为2013年10月21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周刊第40期社评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