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经济重振对中国既是机会,也不无启迪

    两国领导团队更替后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刚刚落幕。此时此刻,业界更为关注中美两国经济走势,追根由,明得失,寻机遇,思对策。

  时值酷暑,近期中国经济数据却颇有些寒气。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进出口增速明显放缓,6月当月更是出现了进口、出口增速双降。如果剔除春节因素的影响,上一次中国进口、出口增速双降出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低谷2009年10月。综合性经济领先指标经理人采购指数(PMI),6月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中采联PMI已逼近荣枯分界线,汇丰PMI则创下九个月以来的低点,显示制造业运行放缓。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16个月为负。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虽然总体尚称平稳,但增长压力明显加大。

  当此之时,我们需要镇静和信心,也需要加深忧患意识。清晰的忧患意识可催生结构性改革,这正是经济局势好转的希望所在。

  美国的经济走势,或正说明这一点。美国一直深陷危机泥潭不能自拔,这是国人前些年的印象。回过头来看,美国经济危机虽来势凶猛,调整剧烈,其实年余后已经步入艰难的复苏通道。随后又历经三年,重拾升势。近期,美国经济的表现屡屡超出市场预期,许多指标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有些较前还有胜出。其二季度就业增长即相当瞩目:6月美国非农就业人口环比增加19.5万人。最近三个月月均就业增长达到近20万人。一年后失业率有望降至7%以下。美联储正择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由于劳动力和房地产市场的较快修复,财富效应逐渐发酵,消费重又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伴随着金融市场和经济不确定性的减少,企业也会开始增加资本支出,重建库存。有机构预测,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有望超过2.5%,明年增速将超过3%。美国经济重振的局面,对中国既是机会,也不无启迪。诚然,美国经济仍存在大量问题,如债务与赤字高企、养老与医疗改革步履艰难、“财政悬崖”阴影不去。但是,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其未来向好的趋势已是定局。作为多年来世界经济的“引擎”,这一趋势的意义非常显著。中国经济过往十数年成长,深深得益于全球化,现在也可从美国的近中期发展中看到更多市场机会。

  更重要的是美国这次“之”字型转折的基本经验教训。美国是此次危机的风暴眼。在初始阶段,美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应对危机,财政政策则针对金融体系。随着危机加剧,财政政策逐渐占据主导,通过减税、医改等手段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在此过程中,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都经历了痛苦却扎实的去杠杆的过程。目前的复苏可以视为新一轮加杠杆的开始。按美联储一位官员的话说,通过认真的金融整顿和监管改革,美国金融机构处于“历史上最健康的时期”。

  此次危机来袭之时,中国处于边缘地带,而且处在自身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以结构改革为中心的增长方式转换早已提上议程。当时,中国迅即以财政政策主导应对危机,“4万亿”刺激计划的最重头是投资。这有助于稳定经济,但却延缓或抑制了关乎增长模式转换的改革;投资需要天量信贷配套,使刚露出下降苗头的资产价格再度暴涨,也使整个经济重新进入加杠杆过程。

  由于国企在获得信贷等资源方面具有体制优势,危机后国企扩张迅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被压制和替代。在政府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地方政府与国企行为叠加,直接加剧了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源于复杂的实体经济矛盾和问题,金融风险已经显现。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当下遇到的困难,正是去杠杆化和化解产能过剩所必须经历的痛苦。解决这些问题,稳定经济增长,不能回归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只能依靠结构调整的切实推进。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届政府对此有清醒认识,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中央政府并未出台新的刺激政策。近日,李克强总理首次对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做出阐述:“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对此深以为然,认为这正是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的正确认识和抉择。

  改革的痛苦已无可避免,承受痛苦对领导者既是考验,也是使命。无疑,以现有发展水平而论,以种种积聚的生产要素而论,中国经济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而只有加速结构调整,只有转换发展方式,抱定“人言不足恤”的改革意志,潜能才能变为现实。■

  (本文为2013年7月15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周刊第27期社评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