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转发下期财新《新世纪》社评)

应对挑衅,仍须戒急用忍。要在大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做长期谋划

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的对峙已持续月余。从近几天两国政府发布的信息看,可能推动事态升级的言辞、行为已有所减少,这场一度走到战争边缘的危机出现缓和的迹象。

是次争端之所以能够趋向缓和,主要原因是中方保持了冷静和克制。中菲两国综合国力悬殊。假如中国强化军事威慑,甚至不惜一战以维护主权和尊严,可以说胜券在握。但是,中国政府并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于菲律宾轻率的战争边缘政策,中方从一开始就表示,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是坚定的,同时致力于通过外交协商解决当前事态。面对菲律宾的一再挑衅,处于要求惩罚菲律宾的民意压力之下,中国政府也并未采取激化事态的措施,而是综合运用外交、政治和经济等手段,控制住了局势。

事件起因于菲律宾首先动用军舰,干扰中国渔民在自己的领海上作业。菲律宾处在进攻的地位,中方则处于应对的地位,这种状态与国力的悬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有国人认为中国政府“过于软弱”。危机发生迄今,国内要求开战的呼声一直存在。

观察菲律宾的行为,其领导人似乎渴望一场战争,通过几条船的损失和少量人员伤亡,制造大国以强凌弱的表象,赢得国际同情,攀上道义和政治的制高点,以便在构建南海新秩序过程中获得于己有利的地位。在国际政治中,这种“小球推大球”的现象并不罕见。

这场冲突应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南海的现实和未来。从这场对抗中,可以得到若干启示。

首先,南海的局面十分复杂。对这片海域提出领土要求的,有六国(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七方(中国台湾),其中有若干国家同中国存在主权争议。对中方声称拥有主权的一些岛屿,中国未能实施有效管辖,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中国政府日前宣布,从5月16日12时起,南海大部分海域将进入为期两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越南立即表示,这个决定无效。如何应对这些国家对南海海域的蚕食,将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长期挑战。对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大考验,可能就发生在这里。因此,在面对黄岩岛对峙此类事件时,中国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

其次,发挥领导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战略工具,构建南海新秩序。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这一地区属于破碎地带,具有类似欧洲巴尔干地区的地缘特征。如何避免南海“巴尔干化”,是21世纪中国重大的战略任务。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也是本区域最大的国家,在解决南海问题上应当是领导者。中国应当积极不懈地提出建设性倡议,推动领土争议问题的解决。同时要认识到,最终形成南海新秩序,绝非一日之功。对很多问题,不急于做最后结论,不妨让时间来解决。诚如俾斯麦所说,国家都是在时间的河流上航行。

第三,通过争端的解决,营造新型的大国形象。中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南海争议的核心是部分南沙岛礁领土主权争议和南海部分海域的划界争议,没有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对整个南海提出主权声索。这说明,中国政府意识到,作为重要的国际航道,南海的稳定、和平的秩序,具有公共品属性。在南海新秩序的建设中,既要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又要与南海作为国际航道的公共性相容,否则,南海将永无宁日。兑现《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承诺,符合中国长远利益。中国此次坚持通过直接谈判和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争议,恰恰证明发展中的中国并未重蹈崛起大国的“历史宿命”:在南海拥有最强军事实力的中国,没有“以强凌弱”,而是努力把硬实力转变为软实力。

第四,与东盟的合作,不因南海争端而中止;面对无理挑衅,中国要有决心有手段让对方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来之不易,中方并不谋求主导地位。近年来,东盟与中国的贸易发展迅猛,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并不能消除南海的争端,但是,日益加深的经济联系,对减少冲突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国家间战略竞争中,经济力量总是第一位的。

南海新秩序构建过程中必然出现种种突发事态。黄岩岛对峙之类事件今后还会出现。应对挑衅,仍须戒急用忍。要在大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做长期谋划。未来五至十年可能是南海海域冲突的高发期。周边国家企图赶在中国综合实力取得决定性优势之前,谋取更多实利。对此局面,全国应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民众,都需要智慧和耐心,从而坚决而渐进地建立起新的南海秩序。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