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改革严重滞后与贪腐现象同步出现并非偶然,铁路改革已拖无可拖

春节刚过,新华社播发了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接受纪检调查的消息,海内外震动。当前,舆论集中于分析刘案内情。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对铁路系统改革的反思。

刘志军在铁道部长任上八年,铁路部门改革不进而退有目共睹。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铁路可称中国“政企不分症”最为严重的部门,也是垄断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案情的逐步披露,会证明改革严重滞后与贪腐现象同步出现并非偶然。铁路不改革的成本相当高昂。

铁路部门本来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极品”,不仅垄断封闭,自成系统包括司法系统,而且颇具军事化色彩。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潮流当然对这一系统有所冲击,但其改革探索始终未能触及政企不分这一体制症结。直到今天,铁道部仍兼具政府和企业双重职能,既是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又直接经营铁路运输企业,决策程序烦琐而又“一言堂”,在运营上表现为“预算软约束”,投资风险没有明确的承担主体,其机制和中国逐步转向市场体制的整体格局极不配套。

当然,铁路改革涉及人员众多,利益格局复杂;铁路本身又有商业性、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相纠结的行业特性。改革攻坚任务繁重,改革出现反复也在所难免。但至世纪之交,铁道部的改革已经进入试点“网运分离”的关键阶段。所谓“网”系指国家铁路路网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属性;而“运”系指铁路客货运,具有市场竞争性。有意将二者实行分离,进而组建国家铁路路网公司和若干客、货运公司,在当时正是朝向政企分开的改革努力。

遗憾的是,2003年3月刘志军接任铁道部长后,“网运分离”中止,铁路改革搁置不提,政企融合更为深入。铁路系统虽有些“主辅分离”、“撤销分局”的表面动作,但始终未触及垄断根本,未能引发铁路投融资体制、运营与监管分离等制度性变革。八年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政府机构改革,而铁道部避身于大部制改革之外,成为惟一未实现政企分开的部委。

改革时机一再被错过。在“强人”刘志军治下,以极具张力的政企合一模式发展垄断势力,使中国的铁路的运营与发展出现畸变。一方面是大谈“跨越式发展”的部长刘志军引领高铁“大跃进”,另一方面是多年铁路运力紧张无从缓解;一方面是高铁发展从战略制定到项目规划运作,决策权由极少数人掌握,缺乏监控缺乏制衡,另一方面是国家整体铁路发展战略“一言堂”,系统内外不同意见专家被迫噤声。

如此行事,其短期结果即令人惊愤:据审计署审计报告,铁道部至2009年底的负债总额已达1.3万亿元,每年仅还本付息,就要733亿元。此外,高铁建设中抢工问题严重,质量监控不到位,也让许多业内人士忧心。

更重大的恶果就是严重腐败。高铁涉及上万亿元投入,整体运营极不透明,预算超标是普遍现象却极少得到追究。铁道部少数人掌握巨额资金,酿成重大腐败案件。此次刘案发生后未几,素有“刘志军左右手”之称的铁道部运输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亦被停职审查。

刘志军案发生之际,痛定思痛教训沉重。当此之时,广义的反腐当与具体的铁路系统全面改革相同步。通过改革重新定位中国铁路建设战略,真正确立“建路为民”的目标。无论从哪个意义上看,改革都已拖无可拖。

改革千头万绪,既包括运营体制改革,也包括投融资体制改革,而政企分开实为改革第一步。多年来,尽管改革停滞,但相关探讨并未止步。铁路改革拟议的方案均为市场导向,具体操作方案则歧见纷呈。不同的方案可试点、可竞争,也可在情形各异的地域并存,关键在于权衡利弊,择善而从。但是,改革与开放的原则应一以贯之,政府不应再直接充当经营主体和投融资主体,必须痛下决心实现政企分开,并以放开市场准入和监管垄断企业为核心,建立一整套市场公平竞争规则。改制后,政府的职责集中为监督垄断企业、维护市场秩序、确保普遍服务及铁路安全运营。

面对铁路供应瓶颈,则当在改革的前提下走开放之路。近年来,中国政府虽耗费巨资修建高铁,但春运难、运煤难年年依旧;同时,黄牛盛行,腐败丛生。实践证明,凡是由计划垄断的领域,就会出现供应短缺;而一旦向市场放开,供应问题就迎刃而解。铁路当改弦更张,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发展,向各种资本开放铁路投资和运营,让想投资铁路的资金都能投、而且敢投铁路。

铁路改革本来就是深水区,且现在欠债颇多,再启改革而且是全面改革必然艰难。然而,不改革只能是代价更大后果更可怕,改革已成惟一选择。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