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天去中大参加一个学术会,让我讲讲。整理修订在此,编辑是郑梓煜博士。原发中大传院公号。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我非常由衷地感谢诸位参加此次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主办的“视觉、观看与历史记忆研讨会”。 我想讲两个问题: 
 
一、中大传播学院追求的是“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
 
我在这里说由衷,绝不是客气话。因为这样的研讨,对我们的学科建设意义非常重大。这又是和我们这个学院的特点和地位相关的。 中大传播学院是2003年建立的,非常年轻。所以我们没有传统的包袱,成立传播学院也不是赶时髦。中大的中文系根深叶茂,中文系毕业生的一个就业方向就是新闻媒体,华南的新闻界,中大中文系毕业生一直是大半壁江山。而传播学院成立,是因应新媒体迅速崛起的需求与机会,从一开始,就是拥抱新媒体时代,朝向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为之培养人才并展开研究的。
 
也正因此,我们学院自成立之初,就拥有一个立足于新媒体的、独特并具前瞻性的定位,追求办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学院,办一个交叉学科的学院。我们的名称是传播与设计学院,这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也有一个非常开放的学科框架,既有与新闻相关的传播学、新闻学,也有与设计相关的艺术学、计算机科学,其后,学校又把一个公共关系系合并过来,这个公关系在学科上,属于管理学,因此我们的师资人才背景也比较多元。 这是我们今天能有这个视觉研讨会的早期背景之一。想一想,可能国内能够从事这样的研究的新闻传播学院,我们可谓仅见吧。
 
不过能走到今天并不容易。因为学院成立之后,我们很快面对两个问题: 一是到底哪个学科,是你的主学科。因为你想交叉发展,想融合发展,但光摆在那里是不可能自行融合的。有一段时间,我们就曾经觉得相当困惑,因为多学科如果不能融合互助,其实就是五马分立的局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年轻的学院是非常不好的。那有没有主学科?到底是传播学、设计艺术学还是管理学?就是在设计领域,到底是计算机、交叉设计为主,还是艺术设计为主?五马分立就是因为没有看清楚。 
 
二是如何应因急剧变动的新媒体时代。和其他资深新闻或传播学院不一样,我们这个新的学院,没有传统的资本,但是也没有传统的包袱。我们一诞生就是属于新媒体的。大家都知道,新媒体并不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出现的,而是在传统之外产生、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冲击传统媒体的。所以,年轻、新生,可能是我们的优势。 
 
不过新媒体本身在急剧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传播手段、传播平台、传播方式的变化,所谓the logic of technology。在新闻传播中,从新闻门户到微博,从微信到手机,而且主要是在商业驱动下变化,我们到底追什么?如果只是研究用户体验、研究交互设计、图象图表,搞手机报、微信公号、学习拍视频、编网稿、体验VR,这些说到底还是术,变幻无穷的术,那你是不是需要超越“术”而进入“道”,要有技术之上、商业逻辑之外的更高远的关注和思考,研究和灌输?换句话说,如何展开新媒体意义上的传播范式的更替研究,去考察新媒体带来的社会政治改变? 
 
基于此,我们自问,我们打算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这是我2010年到传播学院的时候,面对的局面。经过和学院的教师们共同努力,还包括我们外聘的吴飞、展江、陈卫星这样一些名教授,他们最初是顾问的时候,就参加我们教学大纲的重编,然后很快,在2010年秋季,这三位又被聘为我们的专职教授;当然,其后还有我们引进的青年特殊人才张志安——今天中大传院的院长,和学院的教师们一起努力探讨,我们这个学院终于明确学科方向,回答了这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我们的主学科是传播学,我们要确立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旁涉艺术学和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办学方针。主学科是传播学,设计、技术和艺术还要不要?我们的安排,就是把设计系,全名数字媒体设计和艺术设计系,更名为创意媒体系;进而在设计这个方向,不做减法做加法,保留艺术设计,发展平面设计和交互设计,增加影像新闻,同时在学术研究的层面,发展视觉传播学研究。
 
我记得是在2011年12月,我们在东莞开会,冯原教授开篇谈的就是视觉传播学。然后2013年,杨小彦教授在学院十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主张用视觉进行人文追问。这样,我们在视觉这一端,就是名称上“设计”这一端,学科理念就非常清晰了,其实就是包容框架下的视觉传播学。
 
小彦提的人文追问,又牵涉到我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个行业的变迁急剧,而我们必须从对“术”、对形式、对手段的关注之外,进行对“道”的求索,对于传播影响力、传播范式的探索。这事实上就是对新媒体、新技术的人文追索,所以,李艳红教授最早概括,说我们是研究“人文新媒体”。 
 
新媒体的成长主要是技术领先商业驱动的,在短期内表现为商业影响力巨大,这当然会带来社会改变,但不可能都是正向的。商业驱动、大公司利益驱动下的技术变革,可能带动、也可能冲击、影响人文价值的共识、展现和成长。所以我们还需要与大公司利益保持距离的公共机构,例如大学,需要这些教育机构的现代知识分子,去进行校正和补充,去关心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重要性感知。 
 
我们在搞公益领域的交互设计课程时,和美国MIT的教授有比较密切的交流,他们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思考和实践。一批具有人文理念的顶级计算机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和传播学者合作,实实在在地从事有益于公共利益的传播技术创新(Civic technology)。科技正在与人文的目标相融合,人文理念正在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新动力,并发展出了切实的机制和平台。 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也进一步悟出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新媒体前面加了两个字,“人文新媒体”,这是沉甸甸的两个字。转换到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上,也更加明确,是掌握了媒体工具的现代知识分子,是具备对于重要性的领悟能力、关心人类的长远利益的媒体人,而不是一般的新媒体工匠。 
 
所以,我们总结概括,中大传院的追求,是于学术有建树之功,于业界有影响之力。怎么实现?就是我们的“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这个方向可能只有我们才能做到,至少我们起步晚,平台宽,想得明白,齐心协力,所以有可能比较快地接近这样一个目标,形成这样一个特色。 
 
在这个背景下,谈今天的视觉研讨会,大家一定就非常理解,我为什么会有由衷的感谢。我们的研究是视觉的,是传播学的,是属于新媒体的,是围绕视觉的人文追问、历史记忆(而非其娱乐性)这样一个维度展开的,你们的光临,我们的会议,支持的正是中大传院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这幢学科大厦的重要学术支柱——视觉传播学。所以,由衷谢谢大家。
 
二、视觉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如何用视觉感知重要性
 
第二个问题,视觉传播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我觉得是用视觉感知重要性。 视觉文化和视觉传播研究本身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没有争议。因为我们已经身处视觉的时代,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面对这个时代的变迁。关键是视觉文化、视觉传播研究的重心应当放在哪里?教书育人的重心应当放在哪里? 
 
应当承认,在巨大商业驱动下,技术在视觉领域的转型升级已经是最重要的产业趋势。从图片图表到交互设计与数据可视化;从视频到VR/AR,还有我们最近财新峰会专门设置的光场动态虚拟全景拍摄系统,整个系统由80个单反相机和60个高速动态摄像机组成,是中国首例光场拍摄系统的集中应用,可以通过快速动态还原人物周围任意位置和方向光场信息,在虚拟世界重建真实动态人物和场景,可以应用于VR/AR和移动手机终端呈现……,这些技术创新可谓日新月异,我们当然要跟踪这些产业趋势。 
 
不过,学术研究既要观察趋势,又需要超越。我们今天在此探讨,视觉新媒体在令人目眩的新趋势变化中,是不是、而且如何保持人文的期许和追问,就是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如何保持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这里的核心,是视觉作品如何能够体现重要性,视觉教育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于重要性的认知。 我们说新闻为什么重要,因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将现场感受注入重要但僵化了的社会概念,视觉也在参与甚至独立完成这种注入,帮助人们深思。视觉感受是人类五种感官中最外在的感受,基于视听的宽带技术,视觉是目前宽带网发展的主流。如何让这种外在性很强的感受,具备深刻性?这就需要把握重要性,用视觉作品引发深思。因为追求视象的深层表达,使我们感觉到职业生存的意义。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媒体创造的巨大机会,使我们已经无法想象一部视觉缺席的历史。所以,新闻人要有历史意识,也要有视觉意识。在这样一个价值共识之下,我们学院着力把视觉传播作为其中一个优势学科方向,形成了一个以杨小彦教授、冯原教授为代表的优秀的学术梯队,积极融合学界和业界的资源,把教学、实践和科研融通一体,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我们的视觉研究提出人文追问、历史记忆这样的标准,注重视觉作品的重要性感知,并且藉视觉作品帮助人们深思,形成批判性思考,这是正确的方向。 
 
这次的学术研讨会所邀请的嘉宾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涵盖了传播学、视觉文化、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等诸多学科,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具有跨学科视野的,很好地体现了当下视觉和观看问题中的交叉学科特点。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也恰恰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推崇的,它有助于形成一个更有活力的、更具反思性的学术共同体,去面对复杂多变的时代语境中的问题。 
 
我们处在传播范式被不断颠覆的时候,没有谁可以准确预言今后的具体传播形态,但是视觉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正如这个研讨会所呈现出来的,我们所关注的视觉问题,也已经远远超出狭义的传统新闻摄影和媒体设计的范畴,是媒体融合语境中的大视觉理念。我相信,这种思想的碰撞,人文的反思,在形成新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对于进一步的业界实践,也会有良好的促进。 
 
最后,祝贺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感谢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谢谢大家。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