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会面是3月间一个周三的晚上,在新光天地一家俱乐部“中国会”,餐馆叫“寒舍”,英文My Humble House。哥伦比亚大学校董Savio W. Tung致开幕词时特别强调,之所以选择那里,是因为humble的说法。

当然,事实上,这地方是一种新派的典雅型豪华,灯光晦暗不明,地面高低错落,让不熟悉的人走路都得小心,仅那装修,就与humble毫不相干。

寒舍不寒,还因其罕有的兴旺。“中国会”前就是人流不息的。上二楼,出电梯,未及跨入餐厅,已经遇到好几个好久不见的名人,包括中央电视台名角王利芬,不过,他们不参加我这个活动,是另几拨。

我这拨规模也远比想像得大。说是哥伦比亚大学校长Lee C. Bollinger举办的私人宴会,其实,参加者有三桌多,又有一些久违的朋友在此相遇。

我被安排与斯蒂格利茨同桌。他左侧是中投总经理高西庆,右侧是中粮董事长宁高宁。我坐在宁高宁身边。大家随便聊,我以听为主。当然,那交谈的气氛和内容,也是毫无humble可言的。

说是哥大校长召集聚会,真正的主角仍然是斯蒂格利茨。主菜上完,大家静下来。66岁的斯蒂格利茨就站到两张主桌之间,开讲了。如同我过去多次所见,讲话时,这位著名学者笑脸吟吟,显得很轻松,不过说话的内容相当尖锐。

这不是个“新闻活动”。所以,时隔多日后,我在此作部分转述。

******
    斯氏对中国很感兴趣,表示自己过去多年间,曾多次来到中国,目睹了30年间中国的变化,印象非常深刻。对一名经济学家来说,这种变化可作为一种最有意思的成功案例来研究。他认为,经济学界对这个案例的研究还不够。显然,中国的发展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其他国家可能无法套用,但是,它确实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和观点,也确实令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不同的观点也超出了传统经济学所能承载的范围。

所以,自1981年第一次来中国之后,他颇为频繁地来到这里,尤其是在克林顿政府几经周折建立中美对话机制和他到世界银行就职以后的这段时间。

图片说明:3月20日,斯蒂格利茨在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高层论坛上演讲。

******
    据斯氏透露,他现在负责联合国一个经济委员会的工作*,这个委员会致力于经济危机的研究。今年6月,这个委员会可能会召开一次会议,或许是个高层峰会。现在,关于经济危机的讨论很多,对策也很多,但是,委员会将提交自己的初步方案。

他说,我们要大声疾呼的是:这个世界从根本上存在不对称性。发达国家有能力出台各种经济刺激计划,如大家已经看到的美国和欧洲;发展中国家,显然成了管理不善的美国经济的无辜受害者,却没有刺激经济的资源。去年11月,20国集团峰会曾达成一致:承诺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他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其实一直在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一贯大胆直言的斯蒂格利茨说,保护主义以美国最为突出。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前提是必须采购美国的商品。然后,又在计划中加入一项,说除非这一前提违反WTO协定。你可能以为这样很好,美国意识到了这是国际法则。但是,他们眼里的国际法则仅仅是跟美国安全相关的WTO协定,是有利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协定。他们声称将从美国和欧洲,而不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采购,这其实比贸易保护主义更恶劣,这是对穷国的歧视政策。

他表示,他领导的委员会将就这个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并呼吁向贫穷国家提供切实的帮助。他认为现在的关键是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没有信心。IMF此前推行的国际政策使美国陷入困境。委员会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也明确表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向IMF求助。IMF也说,他们不会再犯10年前在东亚所犯的错误。其实,IMF现在的所作所为,和以往他们在巴基斯坦、乌克兰、波罗的海诸国和匈牙利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区别。斯蒂格利茨主持的委员会将提出的一项建议,就是建立新的机制,向欠发达国家提供贷款和资助。

[subtitle=]
******
    说到经济刺激计划,斯蒂格利茨说,人人都说需要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但是,人人都希望别人拿钱。如果经济增长部分由进口反映,那么,这种增长会流入其他国家,美国不是唯一的受惠国。他认为,必须建立新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原有的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存在问题,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

谈到全球经济衰退,他透露,他主持的委员会的报告,将着重分析两个问题:其一,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全球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通过再分配,把消费群体的收入转移至不消费的群体,降低了市场需求。在美国,回避问题的方式就是告诉人们:“你可能身无分文,但别介意,花钱消费吧,就像你有钱一样。”于是,人们开始借贷,不断借贷,最终,经济不再稳固了。

其二,要追溯到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探讨总需求。他认为,这场危机使东亚国家市场需求几近于无,经济自主权丧失,错误的政策使得经济一步步衰退,进而陷入萧条。结果,很多国家决心建立自己的储备金。东南亚某国的一位总理曾对斯蒂格利茨说,他们从1997年金融危机中明白了如果没有储备金会遭遇什么境况,所以,建立起了巨额储备。于是,人们不再花光所有的积蓄,而是存一部分。这反映了全球累积需求的一个侧面。

这就是斯蒂格利茨等人将在建议书中大力支持建立新的全球储备体系的一大原因。“有意思的是不少储备大国也拥护这一建议。虽然外汇市场有可能意见不一,但我们必须拿出这份报告。”他说。

******
    斯蒂格利茨属新凯恩斯学派。他早在2001年获得诺奖之前就已经名满天下。他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先后在耶鲁、斯坦福、牛津和普林斯顿四所名校担任教授,目前是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他还曾于1979年36岁时,获得了专门授予40岁以下美国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

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领域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信息经济学领域。除了学术成就,他也一直在经济政策圈扮演重要角色。他当过克林顿政府的经济委员会主席(1995-1997),当过世界银行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1997-2000),也给现任总统奥巴马建言献策。当然,以其直言无忌,他也常对奥巴马提出尖锐批评。

按经济学界的内部表述,斯蒂格利茨“比较左”。他近年来一直对全球化提出激烈批评,而且将自由市场主义经济学家直称为“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他还因无情批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而闻名。

斯蒂格利茨从世行辞职后近两年,2001年10月10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01年的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史宾斯(Michael Spence)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商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以表彰他们为现代信息经济学做出的奠基性贡献。

关于斯蒂格利茨等三人的经济学贡献,可参看他们获奖时,经济学家钱颖一为《财经》撰写的专稿:

******

    *这里的一个委员会,即联合国“改革国际金融和经济结构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8名世界知名经济专家组成,斯蒂格利茨目前任该委员会主席。中国经济学家余永定博士也在其中。

余永定不久前为《财经》撰文谈此次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提到了斯蒂格利茨的看法。推荐阅读最新一期《财经》(2009年4月13日)封面文章中余永定的评论: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