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召开在即。一年一度的“两会”之春总能给人带来无限憧憬,或因此,兼其他,我们近来听到许多关于经济形势的乐观声调。例如,有人士断言,自“4万亿”刺激计划启动,中国经济最危急的阶段已经过去,今年重拾升势不成问题;还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中国的地方、企业和民间充满了发展冲力,只要宏观政策宽松,上升之势不可挡。迅猛增加的信贷,看上去热闹的股市,一时回升的钢价,似乎也都在支持这种昂扬之气。

然而,我们对此乐观判断难以赞同,对经济形势仍深存忧患之心。

应当承认,相比其他深陷危机的经济体,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强大的政府财政实力、相对健康的金融体系和较为充沛的流动性,以及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进一步改革可能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等,都可称为保持稳定增长、度过危机的有利因素。但是,这些优势仍然只是相对的,中国毕竟已经深深卷入了这场全球性危机,而且正因身处危机冲击波的外圈,目前才越来越深刻地承受这场危机的冲击,进而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自身独有的诸多转型期制度性缺陷。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这场内外交织的经济困局中,中国遭遇的挑战和压力以总量而言,绝不比其他经济体更少,如果不是更多。

就眼前而言,最大的忧虑在于经济仍在继续下滑。今年2月10日官方公布的1月宏观经济数据,不少媒体是以“经济小幅回暖”来诠释的,认为 “见底反弹”已成现实。这种说法其实很值得怀疑。首先,因为春节恰在1月,当月工作日只有17天,所公布的1月宏观数据并不全,缺少工业增加值等基本数据。而同期新加坡的工业生产同比下降了29.1%,台湾下跌43.1%,以此大势观之,中国大陆的情况亦不可能乐观。其次,纵是已经公布的CPI和货币供应量等数据,也基本延续了前几个月的走低趋势,只是CPI的环比数据略显稳定,对贷款高增长如何解读,仍大有争议。

[subtitle=]

更重要的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也其实仍在深化,不仅金融困境仍未转缓,制造业危机也已呈行业性蔓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四个月的时间里,罕见地两次下调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2008年10月的3%,调低至11月的2.2%,再到今年1月的0.5%。如果应验,这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最慢的一年。甚至有机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经济下滑的幅度直追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水平。鉴于世界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的艰巨挑战,其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依然存在。

外部经济对中国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其实在去年11月以后才开始明确。如果说,1月银行贷款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具有正面的滞后效应,那么,这种外部冲击的负面滞后效应只会更深重,更难以逆料。

现在,严肃的宏观经济学者对近期中国经济形势有不同的预测。不过,争议主要集中于中国经济究竟会出现W型走势,还是U型走势,而且普遍认为前者更令人担忧。坚称V型走势且认为已经走出底部的说法,则缺乏充分支持。当然,学者的看法尽可见仁见智,但在倾听这些声音时,避免以一厢情愿代替冷静判断,也至关重要。

其实,除了期望和寻求经济复苏,还应关注经济复苏的质量。严格地说,复苏的质量与避免W型经济走势直接相关。由此,必须在反周期政策中融入“反失衡”的结构性调整思路。以美国经济总量之大,美国一日不稳定,全球经济难言见底。只有缓解中国面临的结构性失衡,方有助于中美经济在可能范围内“脱钩”,这正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复苏的关键。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方针,原则相当明晰,但各界还在期待力度较大的政策措施出台。如果说,已有的政策措施系属以投资保增长,掷4万亿元巨资刺激经济发展,那么,当前,则可考虑以消费带复苏,通过“振兴消费”类计划逐步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例,增加诸如开放服务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制度性投入,带动有质量的经济复苏。较之巨资投入,制度性投入需要更强的危机意识和大智大勇。

即将召开的“两会”众望殷殷。只要代表、委员们直面严峻现实,就此类重大问题充分表达民意、参政议政,决策层制定政策更具预见性、灵活性和针对性,我们相信,中国经济虽仍在严冬之中,春风拂面的日子并不会太遥远。■

(本文刊于03月02日出版的2009年第5期《财经》杂志)

话题:



0

推荐

胡舒立

胡舒立

26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 胡舒立为“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同时担任路透采编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 国际新闻记者中心(ICFJ)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舒立于 2016 年 5 月获颁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文章